字:
关灯 护眼
石头阅读 > 燕辞归 > 第455章 临敌代将、自古所难(两更合一求月票)
推荐阅读:

第455章 临敌代将、自古所难(两更合一求月票)

京城的这个夏天热得厉害。</p>

林云嫣到慈宁宫。</p>

皇太后朝她招了招手:“赶紧过来凉快凉快。”</p>

说着,又是几句感叹。</p>

“都说心静自然凉,看来哀家还是不够平静。”</p>

“上了年纪就是这点不好,冰用少了、热得难受,用多了,也不舒服。”</p>

“蝉鸣也重,吵得哀家好几天睡不好了。”</p>

林云嫣笑道:“都得适度,您可别贪凉。”</p>

“又不是小孩子。”皇太后乐呵呵的。</p>

家常话说道几句,林云嫣想问的还是边关战况。</p>

自徐简出发,也已经小一个月了。</p>

这段时间军报陆续抵京,裕门那儿说不上乐观。</p>

西凉和古月来势汹汹,按说该趁着大顺援军未到、加紧进攻裕门才是,守军做好了死守的准备,敌人却磨蹭起来。</p>

叫阵是每日都叫,但大顺将士不出关应战,敌军也不着急,依旧点卯一般日出进、日落退。</p>

担心这是敌人故意使出来让人放松警惕的策略,守军一点不敢松懈,打起十二分精神日夜防备,一直守到了季信率先锋军抵达。</p>

增援到了,守军信心大增。</p>

季信与守将商议后,并未着急出关,依旧以守为主,等到了定北侯的大军到达。</p>

有主帅坐镇,大顺兵士们士气大振。</p>

西凉那侧仿佛此刻才睡醒似的,也不叫阵了,趁着夜色发动了几次进攻。</p>

定北侯以往多指挥北疆战事,对鞑子更熟悉,与西凉人交手经验欠缺了些。</p>

他没有冒进,几次击退敌人后并不选择出关追击,就怕自己对附近地形等不够了然于胸,又是黑夜作战、视线受阻,被敌人引进包围圈反倒危险。</p>

因此,三方势力在裕门对峙了一月,依旧处于僵持状况。</p>

“圣上昨儿过来,哀家听他说的意思是会僵持一段时日,”皇太后道,“我们仗着裕门天堑拒敌,关内操练兵士,可以拦得住敌军。</p>

永嘉八年会失守、是被西凉人的奇袭钻了空子,占了先机,但他们得手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无力东进。</p>

如今既然对峙,就不会是奇袭了。</p>

僵持之下,敌人想要攻破裕门,以他们现在展现出来的联军兵力那是远远不够的。</p>

我们叫阵则不理,进攻则打退,再拖一拖他们,他们耗不住的。”</p>

军资粮草,都是问题。</p>

大顺可以往裕门补给,但西凉与古月不会这么消耗,短时还好,时间一长,哪家出的多、哪家耗费多,内里就能吵起来。</p>

一旦耗到秋凉转冬,西凉都不愿意冬季征战。</p>

而那时,以逸待劳的大顺反而可以转守为攻,想办法逼退敌军。</p>

林云嫣了解这个思路。</p>

徐简离京前,也仔细与她说明过。</p>

这也是为何夏日开战,却预备了数月半年的战事的缘由。</p>

“我们这么打算,西凉和古月又何尝不知?”林云嫣道。</p>

关外的冬季很难熬,他们来势汹汹,势必想在入冬前取得一些战果。</p>

尤其是,其中还夹杂着李渡、苏议那两个心思诡异之人。</p>

李渡若想卷土重来,必不可能看着裕门那儿只对峙、却不大战的。</p>

就差导火索了。</p>

林云嫣想,现在的局面就像是近来的天气,热得很、闷得很,只等一场雷雨,惊天霹雳,雨水倾盆而下。</p>

只是那根导火索,不晓得被安在了何处。</p>

千步廊里,李邵拉扯了下领口。</p>

太热了,热得他燥得很。</p>

兵部观政小一月,状况多少搞清楚了些,却也十分无趣。</p>

衙门上下都很忙碌,哪怕边关只是僵持着,但兵部不敢有一丝一毫放松,催调度的、问粮草的,还绞尽脑汁想问户部衙门再讨些银钱来预备冬日军需。</p>

“还有半年,备了说不定用不上……”李邵自顾自嘀咕。</p>

他倒是有心发表些想法,可成效不显。</p>

李邵在御书房与圣上抱怨过几句。</p>

圣上说:“恰逢战时,他们经验丰富,邵儿你多听多看。”</p>

说到这份上,李邵还能听不明白?</p>

这是让他别指手画脚。</p>

可他不过是评说两句,怎么就算得上指手画脚?</p>

如此一来,李邵越发觉得这观政观得不得劲儿了。</p>

而在汪狗子被曹公公抓起来之后,现在跟着李邵行走的太监姓高,高内侍机灵是机灵,麻烦也是真麻烦。</p>

李邵不喜欢此人,却也无可奈何。</p>

他靠着椅背,看着屋子外头脚步匆忙的官员,擦了擦额头上的汗:“还不如速战速决。”</p>

对峙?</p>

定北侯说他对裕门关外状况不够熟悉,但守将、徐简他们不都熟悉吗?</p>

一个月的工夫还不够他们安排妥当、主动出击?</p>

只要杀退西凉人,战事就结束了,哪里还需要考虑什么秋冬补给,什么问户部讨银钱?</p>

那徐简也就班师回朝了。</p>

虽然,李邵看徐简依旧不怎么顺眼,但徐简不在京城,他更觉得没意思。</p>

这厢正烦闷着,忽然,外头小吏脚步匆匆、跑进跑出,一副急得不行的模样,李邵看在眼里,冲高内侍抬了抬下颚。</p>

高内侍会意,出去打听了。</p>

不多时,高内侍三步并两步回来,一进屋子就关上了门。</p>

“还嫌不够闷热?”李邵问。</p>

高内侍走到李邵身边,俯身附耳道:“好像是定北侯府出了什么状况,小的不太确定,尚书大人黑沉着脸也不愿意多透露,但小的估摸着事情不小。”</p>

李邵蹭得站起身,道:“我回宫一趟。”</p>

兵部这里打听不出来的,去御书房问问不就晓得了?</p>

日头大,这么一段路走得李邵浑身大汗。</p>

他只简单收拾了下,进内给圣上行礼:“儿臣听说定北侯府出了状况,很是关心。”</p>

圣上示意他坐下,一时也没有多解释。</p>

慈宁宫这里收到消息时,已经快傍晚了。</p>

“定北侯是李渡的人?”皇太后愕然,满脸写着不信。</p>

小于公公禀道:“那童公公挨不住逼问突然说出来的,说为了拉拢定北侯曾送给他两块金砖。”</p>

推荐阅读: